文 | 地缘历史档案
编辑 | 地缘历史档案
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权威资料,结合个人观点进行分析。文末已注明参考资料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2000年6月25日,华盛顿,阳光灿烂的日子,然而,克林顿总统的一句话却让整个朝鲜战争纪念活动变得有些尴尬。
这一天,正值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,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碑前,云集了众多美军老兵、媒体记者及各国外交官。大家都期待着总统的讲话,以此纪念这场改变历史的战争。然而,克林顿一开口,话题立刻变得微妙:“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共投入了283万兵力。”
展开剩余85%这句话一出,现场瞬间陷入了静默。许多在场的老兵纷纷皱起了眉头,甚至有人低声嘀咕:“不是说只有180万吗?”
几十年来,美国官方的兵力统计一直未超过200万,而克林顿这一句话,却将数字“提升”了80多万。这是口误,还是有意为之?
当时没有人知道真相,但这一言之不准确的表述,瞬间让美国对于这场战争的隐瞒和掩饰全都暴露出来。
朝鲜战争,作为冷战初期的重要冲突,持续了三年,战局惨烈,最终没有明确的胜负。而克林顿在50年后的纪念中,突然公布了这个数字,究竟是为了更好地纪念这段历史,还是另有所图,企图美化美国在战争中的角色?
实际上,这个“283万”的数字并不是指同时在战场上服役的兵力,而是“累计人次”,也就是说,这个数字统计的是所有参与过这场战争的人,无论他们是否直接在朝鲜作战。
简单来说,如果一个士兵参与了两次朝鲜战争,那他就被算作两人;如果一个人从未踏上战场,只是负责后勤工作,比如在日本修理轮胎,也算作参战。换句话说,只要和战争有关系,就算进去。
这个统计方式,瞬间让美国的“参战人数”飙升至历史新高。官方一直宣称1953年战争结束时,美国参战兵力为170万,而90年代才改为200万,克林顿一口气将数字提高到283万,直接打脸了过去几十年的数据。
水分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:
首先是轮换制带来的重复计算。前线士兵通常每年更换一次,许多人曾多次赴朝,按此计算便能算作多次参战。后勤部队的轮换更为频繁,一名士兵参与战斗多次,便能算作多个人。
其次,美军在战斗中逐渐“美军化”了南韩士兵。由于美军兵力紧张,许多韩国士兵被编入美军阵营,挂着美国军队的名字,实则是韩国人。这些人并没有在美军伤亡统计中,但却被纳入兵力统计中。
最后,全球化的后勤团队也算在内。负责物资运输、补给的人员,如日本、关岛、菲律宾等地的装卸工人,他们的参与让参战人数大幅提升。即便这些人从未踏上朝鲜土地,只要为战争提供了后勤支持,也都被算作“参战人员”。
这些因素的叠加,最终让参战人数突破200万,最后的283万数字就这样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“官方数据”。然而,这个数字的增加,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战斗效力提升。表面上看,参战人数大增,但实际上,这个数字主要是通过“人头堆出来的”面子工程。
回到1950年6月,朝鲜越过三八线,战争爆发。美国立刻组织起了“联合国军”,16个国家参战,其中美军占据主力。
刚开始几个月,美军志得意满,认为战争即将结束,甚至一度打到了鸭绿江。然而,随着中国志愿军从1950年10月开始参战,美军节节败退。
长津湖一战中,美军陆战一师几乎全军覆没。那一刻,美国人终于意识到,这场战争远非他们预期的“轻松警察行动”,而是一场异常艰苦的硬仗。
1952年,美军兵力在朝鲜战场达到了59万,这是美军在战争中的最高兵力,但战局依然难以控制。尽管他们拥有空军、坦克、海军等强大装备,但中国志愿军凭借夜战、伏击和穿插战术,屡次将美军打得措手不及。
美军的战术也因此发生了改变,轮换制使得战斗力大打折扣,士兵刚刚熟悉战场环境,就被调走。长期的战斗让部队士气持续低迷。
最终,战争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27日,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,朝鲜的三八线依然存在,朝鲜没有垮,美军也没有完全获胜。
美国投入了830亿美元,这一数字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29%,运输物资7300万吨,创下了美军第52汽车营一天运送1810吨弹药的记录。
然而,阵亡的美军人数高达5.4万,伤者10万,失踪者1.2万。若将冻死、重伤致死和战后自杀等因素算进去,美军实际损失远远超出官方数据。最终,用283万参战兵力堆砌出来的结果,换来的却是三年无果的废墟与一条分界线。
与之对比的是中国志愿军。三年中,他们累计参战240万人次,阵亡18万,成功捍卫了国家安全,保住了朝鲜的独立,并彻底打破了“百年屈辱”,为中国赢得了尊严。
尽管克林顿发布这一数字的真实动机无人知晓,但有两种说法广为流传。
一种观点认为,克林顿是在通过纪念朝鲜战争,重新包装美国在亚洲的“贡献”。冷战结束后,美国正面临国际身份的焦虑,克林顿或许通过夸大参与人数,试图向世界传达美国始终在为全球和平做出贡献的立场,借此为其外交政策寻找历史依据。
另一种更直接的解释认为,克林顿是在向美国民众“摊牌”。美国长期以来认为朝鲜战争损失较小,而克林顿突然公布283万的参战人数,实际上是在告诉民众:美国打了一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,却依然没有胜利,这不是纪念,而是反问。
西点军校的一位教官曾直言:“从地理上看,美军从鸭绿江退回三八线,从战术上看,胜负已经不言而喻。从战略上讲,这是美国霸权第一次遭遇碰壁。”
克林顿的这句话,本意或许是想提升美国的“责任感”,但最终却成为了美国战争历史上的一大尴尬注脚。
参考资料:
- 新中国记忆|72年前的10月25日,抗美援朝打响了第一枪——2022-10-31 21:09·工人日报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