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这座城市由于位于长江与汉汉的交汇处,拥有悠久的水运交通历史。武汉的水运交通始于夏代。据《史记·夏本纪》里记载,大禹治水时已疏浚汉水(汉江),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与南方的重要水路。夏朝时期,汉水流域的航运能力已初步形成,主要用于贡物运输。夏代:大禹治理汉水,形成了其初步的航运能力,用于运输粮草和物资。到了商周,汉水航运规模扩大,成为连接中原与南方的重要通道,周昭王南巡时曾通过汉水东征。 唐代:汉口因长江与汉江交汇形成的天然港口,逐渐发展成为了商业枢纽。明清时期汉口成为“九省通衢”,依托两江的的水运优势,贸易繁荣。
到了近代,特别是1861年的汉口(武汉三镇之一)开埠后,长江汉江的水运交通进一步推动了汉口的工商业发展,并且发展成为国内有名的港口城市,并享有“东方芝加哥”的美誉。武汉的铁路交通兴起于1906年,当时京汉铁路(今京广铁路北京至武汉段)通车,使武汉成为连接北京与华中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。1936年粤汉铁路(今京广铁路武汉至广州段)全线竣工后,武汉的铁路枢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,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络框架。但是,武汉的交通大发展还是在建国之后,它分四个关键节点时期,是它们奠定了武汉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的基础。
展开剩余66%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期(2004-2012年):2004年7月,轨道交通1号线 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,它标志着武汉正式进入轨道交通时代;2012年12月,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通车,武汉进入“地铁时代”;2013年12月,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通车,形成“工字型”网络;2014年5月,轨道交通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通车,连接新城区。截至2015年底,共开通4条线路,总运营里程达126公里。同一个时间段,武汉的铁路网络也在快速发展,京广线 、京九线、沿江铁路等铁路干线在此交汇,形成了“米”字形高铁网络,使武汉从传统的水运枢纽城市向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城市转型。
目前的武汉市在全国交通枢纽城市的综合排名中是这样的:在2025年7月发布的“全国十大交通枢纽城市排名”中,武汉位列第四,排名仅次于北京 、上海、广州。该排名综合考量了政治地位、经济影响力、交通网络覆盖等重要因素。在铁路枢纽城市排名中,武汉是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(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),其客运量位居全国第四,旅客中转量全国第一。 武汉拥有航空、铁路、水运、公路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,已经从“ 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”升级为“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”,武汉被称为交通枢纽城市是名副其实的。
武汉是中国著名的大学之城,拥有92所大学与130万在校大学生,被誉为是一个人才汇聚的城市。2025年5月9日,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推出《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:2025》报告,公布了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,武汉位列全国第九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杭州、成都、南京、苏州排名前八名,无锡市排在第十名。武汉市已经是连续六年实现人才净流入。武汉凭借着地理优势、科教资源(如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)和产业优势(如光电子、汽车制造等领域),持续吸引人才。近三年武汉累计留下高校毕业生近百万人。
武汉市吸引人才净流入的主要优势有哪几个方面呢?政策优势:武汉放宽了落户政策,取消中级专业技术人才、高技能人才等群体就业创业满一年的限制,允许在城镇地区落户(含租赁住房),配偶及子女可随迁。落户年龄也放宽至35周岁,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即可落户,购房政策扩展至商业用房或商住两用房。户籍可跨区迁移,允许以房屋所有权为基准的亲属落户,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。武汉的产业优势也比较明显,高科技产业发达,仅2025年上半年武汉经开区就新增就业岗位2.3万个,特别是武汉的生活成本一直保持着比较低的状态,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汇聚到了武汉。
发布于:湖北省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